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41章 前路可期

重生赎罪,今生不再受欺 吉祥 1758 2025-06-26 23:51:28

张卫国又看向林晚,眼神里充满了欣慰和鼓励:“丫头,好好写!继续写!把咱们农村的新气象,把孩子们求学的劲头,都写出来!需要什么支持,队里给你想办法!”林晚心中暖流涌动,用力点头:“嗯!队长,我一定努力!”送走兴高采烈的张卫国和有些依依不舍的周卫民,林晚独自坐在窗边。月光如水,洒在摊开的《星火》杂志上,也洒在她沉静的脸上。她看着自己的名字,看着那些凝聚着心血和感悟的文字。这条路,从赎罪开始,在荆棘中穿行,如今,终于在笔尖绽放出微弱的星光。母亲临终“护着家”的嘱托犹在耳边。这个家,不仅需要温饱,需要安全,更需要希望和尊严。而文字,就是她为这个家,也是为自己,挣来尊严和希望的有力武器。她拿起笔,在稿纸上郑重写下新的标题——《井边风》。她要写今天的故事,写流言如风,写人心似井,写如何在风暴中坚守本心,写那最终拨云见日的朗朗乾坤。笔尖沙沙,如同春蚕食叶,又如同战士磨刀。她知道,王春梅之流或许还会在暗处窥伺,生活也还会有新的波折。但她已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承受、绝望反击的林晚。她有了讲台,有了笔,有了守护的力量,更有了在阳光下坚定前行的勇气。赎罪之路未尽,守护之路漫长。但星光已现,前路可期。《星火》杂志上那篇署着“林晚”名字的《讲台上的星光》,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红星大队乃至整个公社激起了远超林晚预想的波澜。先是学校里。孙校长特意在全体教师会上宣读了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教育的赤诚、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在艰苦环境下的坚守,让不少老师为之动容,看向林晚的目光不再是单纯的同事或后辈,更多了一份由衷的敬佩。连以前对林晚有些微词的老教师,也私下感慨:“这丫头,是真心把心扑在孩子身上了。”接着是村里。张卫国履行诺言,不仅用大队部的喇叭摘要广播了文章内容,还特意将刊登文章的杂志贴在大队部的宣传栏里。不识字的村民围着识字的人,听他们念着“林晚老师”写的文章,听着那些描述自己孩子课堂情形的句子,朴实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粮站智斗的事迹本就让林晚名声大噪,如今再加上省刊作家的光环,彻底扭转了“妖孽”、“克亲”的负面形象。“林晚老师”、“咱们大队的才女”成了村民们口中带着敬意的称呼。连带着林大山走在路上,也有人主动递烟打招呼,让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久违的、带着点憨厚的笑容。更大的震动来自公社和县里。公社教育组的组长亲自打电话到大队部,对红星大队培养出这样优秀的青年教师表示祝贺,并暗示林晚的转正问题“会优先考虑”。县文化馆的一位干事也辗转联系到张卫国,表示对林晚很感兴趣,邀请她有空去县里交流,甚至隐晦地提到县里正在筹办一个“工农兵文艺创作学习班”,林晚或许有机会参加。林晚的生活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白天,她依旧是那个站在简陋教室里的林老师,只是孩子们看她的眼神更加崇拜,课堂纪律出奇的好。放学后,她伏案疾书的时间更长,《荆棘与星光》的稿纸越堆越厚。周卫民几乎成了林家的常客,他不仅带来更多书籍,还主动帮林晚誊抄稿件,两人讨论情节、推敲字句,常常不知不觉就聊到月上中天。林晚从他身上学到了更系统的文学知识,开阔了眼界;而周卫民则被林晚笔下那源于生活、充满泥土芬芳的故事和坚韧不屈的精神深深吸引。“林晚,你这篇《荆棘与星光》的初稿,我读了三遍。”周卫民放下厚厚的稿纸,眼镜后的眼睛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主角林星那种在绝境中不放弃、用知识和善良守护家人的精神,太震撼了!虽然背景是架空的,但那种坚韧和希望,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林晚心中微动。周卫民敏锐地捕捉到了她寄托在故事里的情感内核。她笑了笑:“哪有那么好,还有很多地方要改呢。”“已经很好了!”周卫民认真地说,“我觉得,这篇比《讲台上的星光》更有力量,格局更大!如果发表,影响会更大!”他犹豫了一下,声音低了些,“林晚,你有没有想过……往更大的刊物投?比如省作协办的《大江》?或者……试试投给出版社?”更大的舞台?林晚的心怦然一跳。她不是没想过,但总觉得那太过遥远。周卫民的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了她心田。“再说吧,先把这篇改好。”林晚压下心头的悸动,目光落在窗外。夜色中,猪场的方向隐约可见。王春梅被发配到那里后,似乎真的老实了,再没听说有什么幺蛾子。但林晚心底深处,始终绷着一根弦。她不相信王春梅会甘心失败,那条毒蛇,一定在暗处伺机而动。

作者感言

吉祥

吉祥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