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仅在大队会议上红光满面地宣读了文章片段,更亲自拿着那本杂志,跑遍了公社革委会、教育组、妇联……逢人便说:“看看!这是我们红星大队的闺女写的!省里的大杂志都登了!讲的就是咱们乡村教师扎根土地、培育下一代的故事!字字句句,都是实情!都是心血!”这份朴素的炫耀和自豪,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这个文化相对贫瘠的年代,能在省刊发表文章,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更何况,林晚的身份——一个贫下中农家庭出身、经历过家庭巨变、在流言蜚语中挺直脊梁的代课教师——她的故事本身就带着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励志意味。公社教育组的负责人亲自来红星小学视察了一次,听了林晚一堂课,又翻阅了她批改得密密麻麻的学生作业本和那叠写满创作草稿的纸张。临走时,他拍着孙校长的肩膀,感慨道:“老孙啊,你们红星小学,出了个‘金凤凰’啊!林晚同志,好样的!扎根农村,教书育人,还能用笔杆子为乡村教育发声,这思想觉悟,这能力水平,值得大力宣传!我看,可以评个‘公社先进教育工作者’!”公社广播站也闻风而动。一个梳着两条麻花辫、声音清脆的女播音员来到林家小院,采访了林晚。面对话筒,林晚依旧保持着那份沉静。她没有过多渲染自己的苦难,而是着重讲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讲述了像孙校长这样坚守岗位的老教师,讲述了张卫国队长对教育工作的支持,也提到了周卫民等知青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活力。她的声音平和而坚定,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和对未来的希冀。几天后,公社的大喇叭里,在激昂的革命歌曲间隙,响起了女播音员充满感情的声音:“……在红星大队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代课教师林晚同志,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农村孩子的深厚感情,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她的文章《讲台上的星光》,生动展现了我公社乡村教师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风貌……林晚同志的事迹,是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是扎根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这广播,如同一阵春风,吹遍了公社的每一个角落。林晚的名字,连同“红星大队”、“乡村教师”、“省刊文章”这些字眼,第一次以如此正面、如此光辉的形象,被广泛传播。村里人看林晚的眼神彻底变了,从过去的复杂、忌惮、怜悯,变成了由衷的敬佩和赞叹。“晚丫头,广播里都夸你呢!真给咱村争光!”“林老师,您那文章写得真好!听着广播,俺家娃都坐直了!”“晚晚姐,你真厉害!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写文章!”赞誉声包围着林晚。去公社办事,工作人员的态度也明显客气了许多。供销社那个总是板着脸的售货员,在卖给她灯油和稿纸时,甚至破天荒地笑了笑:“林老师,省里都登文章了,以后多写点,让咱公社也跟着出名!”周卫民来得更勤了,眼神里的欣赏几乎要溢出来。他不仅带来了更多书籍,还主动帮林晚誊抄修改她的新作《井边风》。昏黄的油灯下,两人头挨着头讨论文章的结构和词句,空气中流淌着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和淡淡的暖意。林晚能感觉到周卫民目光中的温度,那份情愫如同初春的嫩芽,悄然萌发。她心中微澜,却下意识地将那份悸动压了下去。赎罪之路漫长,守护家庭的责任沉重如山,她不敢,也不能分心。张卫国更是喜上眉梢。林晚的出名,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他作为大队长工作成绩的有力证明!他大手一挥,特批林晚可以每周借用队部办公室安静写作半天,还从队里紧张的经费中挤出了一点钱,给她买了一瓶英雄牌蓝黑墨水——这在这个年代,可是知识分子的象征!“丫头,好好写!”张卫国把墨水瓶郑重地交到林晚手上,眼神充满期待,“你现在可是咱们大队,不,咱们公社的一块招牌!写好了,说不定能去县里、省里开会!给咱们农村教育争取更多支持!”星火,似乎真的开始燎原。林晚握着那瓶沉甸甸的蓝黑墨水,感受着周围人的善意和期许,心中充满了力量。她在《井边风》的创作中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将粮站风波中经历的屈辱、抗争与最终的清明,化作文本的力量,字字句句,皆是心血。然而,阳光越是明媚,阴影越是浓重。被遗忘在猪场的王春梅,如同一条蛰伏在烂泥里的毒蛇,从未停止过吐信。林晚的声名鹊起,广播里的赞誉,张卫国的器重,周卫民显而易见的倾慕……这一切,都像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王春梅嫉恨得发狂的心上!她每天在猪圈的恶臭和繁重的劳作中煎熬,听着外面传来的关于林晚如何风光、如何受表扬的消息,内心的毒液几乎要将她腐蚀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