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十八章 永不熄灭

《岁月织锦》 吉祥 1555 2025-07-21 09:51:10

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保卫战和知识产权维权战,就此打响。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三个月。

陆瑶带着拍摄团队深入贵州黔东南的苗岭深处,用镜头真实记录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龙阿婆和绣娘们一针一线、耗时数月完成一幅苗绣作品的艰辛过程,讲述了每一个古老纹样背后蕴含的苗族历史、信仰和美好祝愿。纪录片《指尖上的星河——苗绣密码》一经发布,感动全网。

林秀亲自出席新闻发布会,面对国内外媒体,她没有愤怒指责,而是平静而有力地展示了“木棉”品牌二十年来,在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非遗工坊、培训绣娘、保护濒临失传技艺、建立公平贸易机制的大量图片、视频和财务投入证据。“‘木棉’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图案复制,而是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获得新生,让传承者获得有尊严的回报。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底线。”她的话掷地有声。

陆远则在多家权威媒体开设专栏,以历史学家的视角,犀利剖析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剽窃的根源、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企业打造文化自信品牌的必由之路。他的文章引经据典,逻辑缜密,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共鸣。

当法院最终宣判“Z-Style”败诉,要求其公开道歉、下架侵权产品并赔偿“木棉”巨额损失时,这场胜利早已超越了商业层面,成为了一场捍卫文化尊严的象征性胜利!网络上掀起了“支持原创国货”、“保护非遗文化”的热潮。“木棉”品牌旗舰店的销售额和品牌美誉度创下了历史新高!龙阿婆和绣娘们的故事,也通过这次事件,被更多人知晓和尊重。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阴霾笼罩,城市停摆。“木棉”集团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利用自身成熟的服装生产线和供应链优势,紧急改造了数条生产线,日夜不停地生产符合标准的医用防护服和隔离衣。

陆瑶带领她的先锋设计团队,发挥科技优势,利用人体工程学数据分析和新型材料,对防护服的透气性、舒适度和穿脱便捷性进行了优化设计,减轻了一线医护人员的负担。林秀则换上工装,戴上口罩,亲自进驻改造后的“战时”车间,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协调原料、监督质量、鼓舞士气。陆远则拿起了笔,以亲历者的视角,撰写《江州抗疫日记》,记录下这个特殊时期里普通人的坚守、互助与希望,为历史留存珍贵的民间记忆。

当一辆辆满载着“木棉”防护物资、车头上贴着醒目木棉花标识的大货车,鸣响长笛,驶向疫情最严重的武汉时,林秀和陆远站在厂区门口,目送着车队远去。阳光穿透阴云,照在那火红的木棉花标识上,如同黑暗中的一簇希望之火。

某个秋日的黄昏,夕阳将天边染成一片绚烂的金红。林秀和陆远手牵着手,漫步在由旧纺织厂厂房改造而成的“江州记忆·文创园”里。曾经的巨大车间变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展厅,墙上一幅幅老照片,无声地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轰鸣的细纱机、戴着白帽子的纺织女工、庆祝平反的标语、第一件“木棉”旗袍的设计稿、公司成立时的剪彩…历史的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夕阳的余晖为两位老人并肩而行的影子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远处,由“木棉”公益基金会资助的留守儿童活动中心里,传来了孩子们清脆欢快的笑声和歌声——那是来自山区的孩子们,正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体验着扎染、剪纸、泥塑等传统手工技艺的乐趣。古老的文化种子,在新一代的心中悄然播下。

“你看,”林秀停下脚步,指着天边那瑰丽如锦缎般的火烧云,声音温和而悠远,“像不像…当年平反昭雪大会结束那天的晚霞?”

陆远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眼中也映满了霞光。他轻轻揽住妻子已不再挺拔却依旧温暖的肩膀,两人的影子在地面上紧紧依偎,长长地拖在身后,如同他们交织了半个世纪、历经风雨却愈发坚韧的命运。

微风拂过园区里那几棵高大的木棉树,繁茂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又仿佛在吟唱:那些浸透了血泪的坚持,那些在黑暗中未曾熄灭的信念之火,终将穿越漫长的岁月,绽放成照亮时代、温暖人心的永恒光芒。而这份光芒,将由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作者感言

吉祥

吉祥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